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沉重历史」19世纪英国新闻插画中的近代中国
更新时间:2019-08-12 06:46:47 点击数:135 来源:网络整理

  新闻画报》木刻版画。原图说:广州及近郊,绘于交战期间。在英军炮击下,广州城中大火。“亚罗号”事件后,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决定报复。1856年10月,海军攻占虎门炮台,炮击广州城,轰塌了一段城墙。广东巡抚叶名琛拒绝和英国人谈判,并关闭了广州海关,停顿的贸易进一步惹怒了英国人,再次炮击所燃起的大火吞噬了十三行和附近的民居。这幅版画即是英军炮击下燃起大火的广州城,画面的右侧即珠江,中间的小岛即海珠礁。

  1858年3月6日,《伦敦新闻画报》木刻版画。原图说:中国的战事——“巴特勃号”在珠江的西路段遭袭。

  1857年12月14日,皮姆中尉带着14名手下乘“巴特勃号”在广州城西的珠江岸登陆,试图搜集清军的情报,正要返回时被当地居民发现,双方发生激烈的战斗,死伤惨重。15日,英舰对这一地区炮击以报复,并有250人的部队登陆,烧毁部分房屋。

  1858年10月22日,《伦敦新闻画报》木刻版画。原图说:1858年6月26日,中英《天津条约》签字现场。

  1858年4月,英、法、美、俄四国使节先后来到大沽口外,照会清政府派大员谈判,否则将进犯京城。坚持避见“西夷”的咸丰皇帝派出直隶总督谭延襄斡旋,结果处处碰壁。5月18日,英、法两方(美、俄两国专使均无军队随同)决议武力攻占大沽,进入天津,再前往北京。20日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后,仅经两个多小时的战斗即攻占了大沽炮台。26日英、法联军进入天津。30日,联军再次要求清政府派出全权大臣来津谈判。6月1日,东阁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被委以“便宜大臣”前往天津谈判。6月26日,在英方“非特无可商量,即一字也不容改”的要求下,中英双方在天津海光寺内签署了天津条约。这幅版画即画师对签字场景的记录,左坐者是桂良、中坐者额尔金、右坐者花沙纳,坐在花沙纳旁边的是时任英国驻东印度和中国区舰队司令西马縻各厘(Admiral M. Seymour)。

  1858年10月28日,《伦敦新闻画报》木刻版画。原图说:在香港的伤病员登上“广州号”汽船。

  从英伦岛国远来的军队,历经海上的风浪,最终抵达香港,多数人并不能适应这里湿热的气候,极易感染疾病,这些“幸运”的士兵不必冒着枪林弹雨,可以在香港登船,转去印度疗养。清代军队不像英、法等国有专门的“军医”配制,且以往主要是冷兵器的创伤,要么包扎即可,要么只能准备后事。直到清末仿制西法编练的新军才配有专门的军医。

  1859年9月17日,《伦敦新闻画报》木刻版画。原图说:1859年,中国的风俗——香港的一次葬礼。

  这幅版画是记者用素描的方式记录了香港的一次葬礼。街坊邻居们都在围观,逝者的家人批麻戴孝绕着棺材走动,后面的十几个案板上放置着各种吃食,这位记者认为是敬神的,但实际上在中国很多地方,如果是喜丧,就要办酒席庆祝,这些食物是招待出席丧礼的宾客之用。围观的人群中还有不少外国人,图画下方还有一个戴眼镜的外国男子试图接触一位拿伞的中国妇女,而这位妇女有些惊慌,想要离开。

  1861年1月5日,《伦敦新闻画报》木刻版画。原图说:10月24日,额尔金伯爵进入北京城,签署大不列颠与中国之间的条约——我们的特派画家在通往内城的安定门上绘制了这幅速写。

  这张图注明是根据《伦敦新闻画报》特派画师的作品制作,但是显然不实。画中右侧远处的景山方向不对,从北往南应该能看到五座亭子,左侧远处不应该有高大的建筑,且安定门内大街也不似画中那样宽敞。

  1861年2月23日,《伦敦新闻画报》木刻版画。原图说:北京的街头茶坊——来自我们的特派画家的速写。

  据文字描述,这幅版画是根据《伦敦新闻画报》特派通讯员的一幅素描绘制的,应是对当时北京茶馆的客观描写。门前支着的长杆上挂着茶馆特有的招牌,房檐伸出的雕刻精美的支架上挂着写有茶叶名的木牌。人们坐在茶馆前一边喝茶,一边吸烟畅谈。

  这张版画是根据英舰“西尔维亚”号上的海军测量员帕尔默的一幅素描转刻而成。帕尔默在上海停留期间,收到当地一位商行买办的邀请,参加了一场当地人的婚礼。除了素描,他还详细记述了这次“异国”婚礼的过程,连同这幅画一同刊登在《伦敦新闻画报》上。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模糊的认识到需要让各国增加对中国的了解。1867年底,刚卸任的美国驻华大使蒲安臣被任命为“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出访美欧等国,期望借一个对中国抱以同情心的外国人,代表中国政府和他国交涉。孙家谷和志刚被任命为副大臣,英国人柏卓安和法国人德善分别被任为左、右协理。这张版画是根据使团成员在英国拍摄的照片刻绘的。

  皇帝祭天仪式在清代是非常重要的事件,每年需要举行三次,分别是冬至祭天于圜丘、孟春祈谷于祈年殿、孟夏常雩祭天于圜丘。1872年12月20日正值冬至,同治皇帝在圜丘举行祭天仪式。圜丘上面已经搭设了帐篷,五供的基座已经就位,华盖下的同治皇帝正准备进行祭拜。

  1876年9月2日,《伦敦新闻画报》木刻版画。原图说:中国第一条铁路通车:第一列火车从上海开出。

  1876年7月,怡和洋行未经清政府批准,在上海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淞沪线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并拆除。

  这是一张根据威廉•桑德斯所拍摄的照片绘制的图画,只是背景做了变化。画师对照片中的人物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还原,甚至衣褶和图案都遵循原作。

  1896年8月15日,《伦敦新闻画报》水彩画丝网印刷。原图说:李鸿章阁下在奥斯本觐见英国女王,向女王陛下转达中国皇帝的问候。

  作为清政府的全权大臣,李鸿章从法国乘船抵达英国后,首先觐见了维多利亚女皇。画中的李鸿章戴着花镜,向坐在椅子上的女皇表达来自中国的问候。

  中国人的祭祖仪式都相当隆重,正如画中描绘的那样,墓前摆满了香烛和各式各样的祭品,族人跪在墓前虔诚地向祖先祈祷。

  1900年10月20日,《伦敦新闻画报》水彩画丝网印刷。原图说:军队在路障后击退了义和团的进攻。

  这张插画源自贾尔斯拍摄的一张照片,描绘水兵在东交民巷的路障后抵御义和团的进攻。这张照片不仅被转制为水彩画以石印版画的方式刊印在《伦敦新闻画报》上,还被转刻为木版画刊印在法国的《画报》上。

上一篇:中式结婚礼服有哪些中式新娘礼服图片欣赏

上一篇:腾讯联合青岛新闻网 企鹅新媒体学院走进海信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Powerd by 大理新闻网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23-123456 邮箱:123@ab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