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地惠房
创造《巴黎评论·作家访谈》
更新时间:2019-12-25 03:57:11 点击数:57 来源:网络整理

1953年春,追寻文学前辈海明威的足迹,六位旅居欧洲的美国青年在法国巴黎创办了一份文学季刊,并为其取名《巴黎评论》。

上个月底,曾参与翻译《巴黎评论》系列的四位译者btr、胡桑、陈以侃、索马里集体亮相朵云书院,分享他们与《巴黎评论》之间的故事。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借助一份事先准备好的PPT,嘉宾和现场读者一起回顾了一下《巴黎评论》的创刊史和《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的前世今生。下面要放出的就是根据现场回顾录音整理出的文字实录,配图出自活动现场播放的PPT。

所以,本期内容是一支“先导片”,我们将在下周放出这场活动的“正片”——四位嘉宾围绕《巴黎评论》展开的精彩对谈实录。敬请期待。

创造《巴黎评论》

主持人:《巴黎评论》是1952年在法国巴黎创刊的(1952年开始筹备,1953年推出首期),它的创刊者并不是法国人,而是六位美国青年。 世纪文景出过一本书,美国作家盖伊·特立斯的非虚构作品《被仰望与被遗忘的》,里面专门有一章讲到《巴黎评论》杂志,并着重写了杂志的创刊背景,这一章的标题叫作“寻找海明威”。“二战”结束后进入五十年代,有很多美国青年追随海明威的足迹,去巴黎追寻自己的文学梦想,这六位青年就是这样。他们当时都是二十五六岁的年纪,时常在巴黎碰面,出于对文学和海明威的热爱,他们决定创办一本文学刊物,于是就有了《巴黎评论》。 上面就是《巴黎评论》创刊时期的六位创始人,如果大家现在去《巴黎评论》官网看的话,在杂志历史介绍里可以看到这六位创始人的名字,他们是被列在一起的。另外如果你去看每期《巴黎评论》杂志的版权页,也可以看到他们六个人的名字。

这是其中的一位创刊发起人,哈罗德·L.休姆斯(Harold L. Humes),《巴黎评论》创刊时他27岁。他是《巴黎评论》早期的执行编辑之一,主要负责小说类稿件。你去读上面提到的那本盖伊·特立斯的书的话,会发现哈罗德·休姆斯和《巴黎评论》之间曾发生过很多轶事。

然后这一位是彼得·马西森(Peter Matthiessen),一个特别传奇的人物。他是《巴黎评论》的另一位创刊发起人,当时26岁。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作家,《巴黎评论》创刊号上就刊登有他的一篇小说,而且他是唯一一位同时获得过虚构类和非虚构类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作家。他是《巴黎评论》创刊早期的主导人物,杂志早期的运营资金主要由他募集。

下面一位是乔治·普林普顿(George Plimpton),有时候也会被翻译成“乔治·普林顿”,就看中间那个P发不发音了。他是《巴双色球 一休彩票网1xcp黎评论》的另一位灵魂人物,杂志创刊时他是26岁,在彼得·马西森的支持下,他担任了《巴黎评论》的创刊主编,此后他就一直担任这个职务,时间长达50年,一直到他2003年去世。所以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里,《巴黎评论》的编辑工作其实主要是由他来负责的,整个杂志的选稿标准和品位也基本由他确立。 上面这张是乔治·普林普顿在《巴黎评论》编辑部的工作照。杂志最初创刊的时候是在巴黎,但是大概到了1973年左右(也就是创刊20年之后),整个《巴黎评论》编辑部就迁回了美国。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巴黎评论》中文版封面上,作者署名那里写的是“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就是因为他们后来搬去美国了。1973年迁回美国后,《巴黎评论》编辑部的主要办公地一度是在上面这张照片所显示的纽约东七十二大街,那里其实也是乔治·普林普顿的寓所,他在自己的寓所里一边办公,一边生活,是这样一个状态。并且他在这间寓所里办了很多的文学派对,跟各种作家来往,把那里变成了一个很有名的纽约文学圣地。时间倒回一点,上面这张照片里也是乔治·普林普顿,他和他的文学偶像海明威在一起观看斗牛表演。乔治·普林普顿对海明威特别敬佩,后来《巴黎评论》里的海明威访谈就是由乔治·普林普顿本人采访撰写的,如果大家去读收录在《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里的这篇访谈的话,可以看到访谈者那里署的就是他的名字。

上面这位是威廉·佩纳·杜布瓦(William Pène du Bois),他是《巴黎评论》的另一位创始人,同时也是杂志的第一任艺术编辑。他为《巴黎评论》设计了很多的插图和封面,下面的巴黎协和广场这张图就是由他设计的,大家在《巴黎评论》网站主页和每期《巴黎评论》杂志的前插页上都能看到这张图,另外《巴黎评论》的logo也是由他设计的。 陈以侃:这个logo是什么意思?一只老鹰。

主持人:这个logo上画的是一只美国秃鹰,它手里握着一支笔(代表写作),头上戴了一顶法国传统式样的帽子,所以整体是说《巴黎评论》杂志融合了美国精神和法国精梦之旅4攻略神,大概这样一个意思。 上面这位是《巴黎评论》的另外一位创始人,托马斯·H.金兹伯格(Thomas H. Guinzburg),杂志创刊时他27岁。后来他进入维京出版社,接替了自己父亲的职位,担任了维京出版社的社长。 这是《巴黎评论》六位创始人中的最后一位,约翰·P.C.特雷恩(John P. C. Train),他也是唯一一位目前还健在的《巴黎评论》创始人。特雷恩貌似比较低调,所以我连他年轻时候的照片都没有找到,就只找到上面这张晚年时的照片。他在25岁的时候和其他五个朋友一起创办《巴黎评论》,后来进入了金融业,创办了自己的投资咨询公司,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也写过好几本金融类畅销书。 以上就是《巴黎评论》六位创始人的基本情况了。

上面左边这张照片里就是乔治·普林普顿和彼得·马西森,《巴黎评论》的两位灵魂人物。右边这张照片是1965年《巴黎评论》编辑部的一张合影,站在右后方的那个人是诗人唐纳德·霍尔,胡桑老师可能会比较熟悉,他是《巴黎评论》的第一位诗歌编辑,后来在2006年时成为了美国的第十四任桂冠诗人。 这张照片同样是1965年的时候,《巴黎评论》组织了一次募款会,当时拍摄了一张编辑部的全家福照片。《巴黎评论》编辑部当时的人员构成大概就是照片中这个样子,就是他们几个主要创始人和一些年轻的实习生。 讲到《巴黎评论》创刊,还有一个人必须提及:美国作家威廉·斯泰伦。他和《巴黎评论》的几位创始人是好朋友,所以在杂志创刊时期,他就成了他们最重要的一个合作者。事实上《巴黎评论》创刊号的发刊词就是由他撰写的,当时他28岁,刚刚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黑暗中躺下》。然后第二年(1954年),《巴黎评论》就为他安排了一次专访,所以斯泰伦是在很年轻的时候(29岁)就成为了“作家访谈”栏目的受访作家,那也是他唯一一次登上该栏目。这篇访谈的中文版收录在《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里,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 上图是1970年代,威廉·斯泰伦和《巴黎评论》的三位创始人在一妖男马宁起。照片里从左到右依次是:威廉·斯泰伦、托马斯·H.金兹伯格、彼得·马西森和乔治·普林普顿。1953年初,《巴黎评论》创刊号正式出版。上面图2就是威廉·斯泰伦为《巴黎评论》创刊号所写的发刊词中的部分文字。身处一个“文学批评的时代”,斯泰伦写道,《巴黎评论》希望能更突出创意写作作品而非文学评论的价值,所以杂志将主要发表小说和诗歌类作品(这并不是要完全排斥评论,但是会尽量减少评论所占的份额,主要侧重小说和诗歌这两块内容)。这个内容定位在之后的六十多年里基本没有变过,所以我们现在去看每期《巴黎评论》杂志的体例的话,里面基本只有小说、诗歌、作家访谈和艺术这几个固定板块,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内容构成,并没有为文学评论类内容留出多少位置。 上面是《巴黎评论》创刊六十六年来的历任主编。第一任主编乔治·普林普顿一直担任主编到2003年去世,此后杂志编辑部先后由布里吉德·休斯、菲利普·古雷维奇和洛林·斯坦恩执掌,目前担任主编的是右下角这位,艾米丽·内门斯(Emily Nemens),她是在2018年接任主编职位的。 创造《巴黎评论·作家访谈》 下面就说到“作家访谈”。 “作家访谈”是《巴黎评论》杂志还在筹备期的时候,1952年时就开始策划的一个栏目。他们当时之所以要设立这样一个栏目,原因其实就在上面提到的斯泰伦写的发刊词里,他们不想在一本文学杂志里(像当时的许多文学杂志一样)放批评家或文学理论研究者所写的评论类的东西——与其让他人来谈论一位作家,还不如让作家自己谈论自己,于是他们就策划了这样一个栏目。栏目的第一位受访作家,是他们在1952年杂志筹备阶段就开始去联络的一位著名英国作家,E.M.福斯特。 当时E.M.福斯特已经73岁高龄,而且有近20年没有发表过作品,但他还是被视为当时最伟大的在世英国小说家。他当时在剑桥大学任教,为学生开讲座,而后来成为《巴黎评论》主编的乔治·普林普顿正好在那里攻读英国文学的研究生学位,就联系前者发出了访谈邀请,E.M.福斯特同意了,他由此成为《巴黎评论》“作家访谈”栏目的第一位受访作家。 从1953年创刊号的E.M.福斯特开始,《巴黎评论》基本每一期都有一篇或两篇作家访谈,一直持续至今。并且,在“作家访谈”栏目之下还出现了细分的子类。由于栏目最开始的受访者E.M.福斯特是小说家,所以《巴黎评论》在“作家访谈”之下辟出第一个子类,名叫“小说的艺术”(The Art of Fiction);之后到1959年的时候,他们采访了T.S.艾略特,所以就有了“诗歌的艺术”(The Art of Poetry)这样一个新的子类。后来1965年的时候,他们采访了美国剧作家丽莲·海尔曼,于是又有了“戏剧的艺术”(The Art of Theater)这个子类。后面随着受访作家日益增多,“作家访谈”下设的子类也越来越多。我们做过一个简单的统计,到目前为止,《巴黎评论》“作家访谈”栏目所收录的访谈数量已经达到415篇(数据截至《巴黎评论》第229期,也就是2019年夏季刊),栏目下设17个子类,其中收录访谈篇数最多的子类依次是“小说的艺术”“诗歌的艺术”和“戏剧的艺术”,它们也正是“作家访谈”栏目最先设立的三个子类。 上面图表里红色柱形后面显示的数字就是“作家访谈”栏目每个子类所收录的访谈篇数。可以看到,“小说的艺术”在总计415篇访谈中占了243篇,“诗歌的艺术”占了105篇,“戏剧的艺术”占了17篇,其余子类里所收录的访谈篇数其实很少,有三个子类甚至都只有一篇访谈。就大概这样一个情况。 看到这里大家就会发现,“作家访谈”其实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巴黎评论》杂志的一个栏目存在的,访谈内容集结成书的历史并不算长。一直到2005年之后,随着菲利普·古雷维奇和他的继任者洛林·斯坦恩接手《巴黎评论》,他们才开始有意识地经营“巴黎评论·作家访谈”(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这个图书系列。上图是他们和Picador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四本“作家访谈”合集,它们也正是我们简体中文版《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的母本。简体中文版《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首版于2012年,收录有16篇作家访谈。时隔四年之后,2016年,我们推出了《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2018年出了《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然后今年出了《巴黎评论·作家访谈4》和《巴黎评论·短篇小说课堂》。 上图便是中文版《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目前已出版四本里收录作家的完整名单。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收录了61位作家的访谈,这个系列还会继续出下去,所以后续这个作家名单会变得越来越长。

-End-

以上就是本期“先导片”的全部内容。在下周发布的《巴黎评论》活动“正片”里,我们将会看到btr、胡桑、陈以侃、索马里这四位《巴黎评论》“超级读者”围绕这套书展开的精彩对谈;同时,我们还将揭晓《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的后续出版计划,请大家拭目以待。

上一篇:以太坊涨的真突然

上一篇:亲爱的客栈3阵容豪华,追星路上让哈弗F5伴你左右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Powerd by 大理新闻网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23-123456 邮箱:123@ab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