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图时代
语文新教材插图:走向读图时代
更新时间:2019-08-13 19:11:42 点击数:49 来源:网络整理

  当今时代,举目四顾,五颜六色的图像铺天盖地地向我们涌来:大街上,各种标志、广告无处不在;客厅里,各种绘画、摄影作品不时映入我们眼帘;书本中,各种精美的插图占据着一席之地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正处于一个被图像包裹的时代。巴拉杰在20世纪初的《视觉与人类》中指出,人类文化经历了视觉文化、读写文化、视觉文化这样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我们的文化将重新迎来以“视的精神”取代“读的精神”、以“视文化”取代“概念文化”的时代。

  〔1〕可以说,我们的文化正经历由语言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向,有论者进一步指出:“作为传播工具,形象的使用已经具有了与书面文字同等重要的地位,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和电脑充满了各种图像,我们的社会靠视觉调谐着。”

  〔2〕读图时代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人类的生存方式来看,视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并且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以视觉为主导。其次,人类内心深处有“再现现实”的,而图像以及由图像合成的影视、摄像等作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类的这种,人类在这种满足中实现了自我的确证并由此强化了对图像的感情。再次,科技和传播媒介的发展,使得大量的图像传播成为可能,大量的图像作品进行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转向。最后,当今消费的社会意识强调、感性、享乐,与语言相比,图像更切合这种社会特征。

  作为亿万青少年儿童必读读物的语文教科书应该与时俱进,在读图时代的背景下以色彩斑斓、图文并茂的新样式展现它的面貌,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我们分析课程改革后出版的语文教科书,明显感到它们在插图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配合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语文教科书的插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插图可分为以下几类:

  装饰形态的插图是指以增加教科书的视觉效果、引起读者的视觉兴趣为主要目的而插入的符号或图像。可以说,出版者在插入这一类图画时主要是从设计学的角度去考虑的,这类插图与教材的内容联系虽然不很大,但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不影响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材大都是清一色的白纸黑字,文中插图屈指可数,即使有少数插图,也是白描手法的黑白图案,视觉效果不佳。与此相反,国外的母语教材却很讲究装帧设计,有学者在研究国外的母语教材后指出:“国外的母语教材都十分讲究装帧和设计的质量。他们从保护青少年视力、培养青少年爱美习惯、提高青少年审美情趣出发,在教材的装帧和设计上都力求精美。”

  〔3〕比如美国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本,封面是一扇挖空的彩色的窗,翻开下页是优美的画,再下一页的画更加美丽,层层深入,抢人眼球。所以有学者在谈到语文教材建设时指出“要提高教材装帧和设计的质量”,“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热爱教育的美术家、装帧家、书刊设计师都来关心中国教材装帧设计的质量问题”。

  〔4〕在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以及学习兴趣方面,图文并茂的教材明显优于纯文字的教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像印刷技术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图像的获得也很便利,由此带来了装帧质量的提高,插图作为一种装饰的手段成为可能。我们的语文教科书已经不再是单调乏味的白纸黑字,许多不服务于文字内容的符号或图像的介入增加了教科书的视觉效果,满足了读图时代学生的心理需要。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系列新教材,在排版设计方面聘请了专业广告公司,广告公司在自己的业务介绍中强调“追求的是从了解企业文化入手,并配合企业及产品市场定位,力求以设计语言突出企业特色”。〔5〕人民教育出版社新教材每页的左上或右上都标有文章名,并配以古玉、铜车马、绿叶等图案,页码处配以古鼎、玉器、小鸭子等装饰。在整个页面的设计方面也是独具匠心,摒弃了传统白纸黑字的做法,页码由各种图片、图案作为装饰背景,极大地增加了教材的视觉效果。

  认知形态的插图主要是指以认知课文内容或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为目的而编辑插入的图像。这一类图像或依赖于教材的文字内容,或服务于教材的文字内容,或从教材内容延伸开,能起到印证内容的作用,即对课文内容作呈现、展示、解释或延伸。 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Treicher)通过大量的实验指出: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实验还表明人对图形、符号的反应与记忆有着较大差异,其中对图像所传达的信息的接收最为充分,与抽象图形或其他符号相比记忆更牢固。

  〔6〕具体到插图,实验研究表明: “插图能够通过提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对这些内容的掌握而有助于学习,并为学习者提供一些语言难以描述的内容。”

  〔7〕美国学者戴顿在谈到教科书的功能时更是极力强调教科书插图的作用,他指出,教科书总是利用图表、照片或图画,生动地展现资料的种种关系,从这一点来看教科书是一个插图画家。

  〔8〕人们很早就注意到插图的这种导向与解释功能,在教科书编写方面,我国明朝的《对相识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图文对照的教材。一直以来,语文教科书的插图大都集中在这个形态,如最为常见的作者像、作者手迹、文中的人物和场景图等。有学者指出:“文字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记录符号,它毕竟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如果能在文字符号以外,再配以图像、音乐,使各种形式的教材在视觉和听觉等各方面同时发挥作用,教学的效果将更为显著。”

  〔9〕比如在《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插入赵州桥的图片就能使学生领略作者用词的准确、形象。正如视觉文化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视像化不能取代语言性的话语,但可以使之更易理解,更便捷也更为有效。”

  〔10〕读图时代的转向使得这类插图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纵观各种版本的语文新教材,许多出版者都考虑到了这一类插图的重要意义,也在这类插图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从质的方面看,这些图选得比以往更为考究,印制比以往更精致;从量的方面看,其数量之多前所未有,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几乎每一课都有插图。这一类插图与教材选文有极大的相关性,是理解选文的重要课程资源,教师在教授课文时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启思形态的插图主要是指为启迪学生的思维而编辑插入的图像,图像既是启发思维的手段,同时也是思维本身。

  在谈到图像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图像“在教学过程中成为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特殊凭借和手段”

  。〔11〕这种观点很能代表人们对插图思维训练价值的理解,插图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的优秀资源。

  视觉哲学认为:“图像不仅仅影响到思考的过程,它们就是思维的本身。图像甚至可以被看成是思维实体,它们对我们的依赖和我们对它们的依赖一样多。”

  〔12〕在语文教材方面,有论者指出:“在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严格意义上的文字尚未产生,那时的语文教材或者是表达某种意义的图像,或者是传达某种情意的歌唱与音乐。”

  〔13〕而这图像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是原始人类把握和认识世界的思维。回到现代社会,我们的生活时时刻刻充满着这种图像化的思维方式。在这种背景下,培养我们的图像思维,增强我们的视觉素养显得尤为必要。

  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国际视觉文化协会主席马焰指出:“视觉文化和视觉传播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学术研究和教学内容至关重要的部分。如果中国想要成为视觉传播时代平等的一员,她就需要热情迎纳视觉文化和视觉素养领域的实践。”

  〔14〕实际上,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在母语教育中关注了学生视觉能力的养成,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能力。

  我们当下的语文新教材都注意到了图画的重要意义,力求在插图上凸显特色。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将读图训练单独抽出来,在给出一组图片后提出要求:“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对理解图片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很有帮助。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两组图片取材、画面构成的认识,归纳小结读图要领。”

  〔15〕同时,该教材还明确指出:“读图不能仅仅叙述图片故事,要透过画面,分析图片的内涵,可以阐述主题,也可以分析艺术特点。”

  〔16〕有意培养透过图片中的 “可见”部分探究图片中“不可见”的意义,开启了在语文教育中养成读图能力、培养视觉素养的大门。

上一篇:读图时代下网络新闻图片传播效果研究

上一篇:六安17岁少年出走留绝笔信:下辈子不做穷人家孩子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Powerd by 大理新闻网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23-123456 邮箱:123@abc.cn